(10月25日)
通讯员 周洁 孔军 报道
破分而散,立精而集、专而能的机构调整与编制改革;破身份限制,立业绩导向、核心指标导向的绩效分配与目标管理考核改革;破守摊平庸,立能上能下、分类分层的干部任用考核制度改革;破封闭僵化,立校企(地)合作、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;破粗而松,立细而实、紧而准的财务管理与资源整合优化改革;破传统滞后,立应用型、现代性的制度体系改革……
乘着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滚滚春潮,湖南城市学院全面架构顶层设计,深入推进综合改革,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,在建设“城市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”征途上疾步奋进。
2015年7月,《湖南城市学院章程》出台。《章程》明确提出,学校立足行业,面向基层,强化实践,突出城市主题,产学研用结合,培养为城市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,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城市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大学。
2016年7月,《湖南城市学院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》出炉。作为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,《规划》进一步明确了“城市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”这一目标。
纲领有了,动力在哪?2016年10月,一份直接对接《规划》的《湖南城市学院综合改革方案》出台,囊括干部人事、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服务、资源整合与精细化管理、现代治理体系、党风廉政建设六大类22项改革。《方案》充分体现了“破与立”的特点,即破除阻碍学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,破解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,以问题导向为抓手,构建改革的方向和思路。至此,一套以《章程》为统领、以“十三五”核心指标为指向、以综合改革为动力的顶层设计全面成型。
谋定后战。2016年下半年起,学校围绕机构调整与编制改革、绩效分配与目标管理考核改革、干部任用考核制度改革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、财务管理与资源整合优化改革、制度体系改革几项重点任务,“六破六立”,打响了一场综合改革的攻坚战。
机构调整与编制改革:破分而散,立精而集、专而能
学科专业是学校发展的关键。因此,机构调整与编制改革成为学校综合改革链的首环。针对二级学院学科专业、资源投入、师资队伍过于分散等问题,2017年2月,《湖南城市学院关于机构调整的通知》下发,学校按城建、信息制造、管理服务、基础四大类,将原有16个二级学院调整为12个;并依照着眼教学管理、突出工程实践实训教学的原则,对部分职能部门作了调整。比如,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、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合并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;单列出工程训练中心/应用于创新创业学院等直属单位。
机构调整直接牵涉到中层干部调整,机构精简,职位减少,有的干部何去何从?文件下发前一个月,校领导不分昼夜地分头与中层干部进行谈话,得到了高度支持。有的干部主动放弃行政职务,转做专职教师。磨刀不误砍柴工。从文件下发到干部就位,这场涉及全校所有内设机构、近百名中层干部的调整工作,只用了短短48小时。
机构调整好比画框,编制改革则如同填字。2017年6月,学校根据工作量大小和目标任务情况,结合考虑教职工专业、才能,重新对二级机构内设科系(室)进行定岗定编。原图书馆12名在职人员重新聘任到二级学院办公室、教学科研办公室、学生工作办公室等急缺人的岗位;全校裁减临时工180名,全年仅工资费用就节省近300万元。
绩效分配与目标管理考核改革:破身份限制,立业绩导向、核心指标导向
绩效分配与目标管理考核改革是综合改革链中难度最大的一环。针对原有岗位绩效工资方案存在的收入固定缺乏弹性、身份限制提升不畅等问题,2017年4月,修订完善的《湖南城市学院岗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》下发,反映出以业绩为导向和以核心指标为中心的鲜明特点。5月起,如果教学、科研成果多,较低职级可拿较高职级的绩效工资;反之,较高职级则只能拿较低职级的绩效工资,保证了多劳多得、优劳优得,并引导教师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到教学、科研、产业服务协调发展,从独善其身到共同致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。
在此基础上,2017年7月,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也已修订完成,将关键核心指标与二级单位目标管理刚性挂钩。核心业绩突出的二级单位,年终考核时将具备更多优势。
干部任用考核制度改革:破守摊平庸,立能上能下、分类分层
干部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。针对有些干部守摊平庸、年轻干部缺乏舞台等问题, 2017年5月,进一步完善的《湖南城市学院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》开始实施,突出了德才兼备、干事创业、能上能下的用人导向,干部动态调整机制和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更加完善。当月,就有好几位接近退线年龄的老干部主动让贤,将职位让给新提拔的干部。
5月底,与之紧密相关的处级干部年度考核办法也作了相应修订,在真实民意测评的基础上,创新性地建立了分类分层的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。即根据学工、教学科研、党务、行政工作关联度,分四类对处级干部进行横向比对,较之以往的考核办法,极大地增加了考核的针对性和专业性。
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:破封闭僵化,立校企(地)合作、产教融合
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首要功能。2017年5月,新的《湖南城市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》出台,按照“基本技能课程+专业能力课程+发展能力课程”的方式构建了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,将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;并打破了以往开放度不够的课程体系,要求每个专业都要建立由一家以上知名企业引领、多家相关企业有力支撑的校企合作的企业群。
在原有200余家校企合作单位的基础上,更多企业深度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,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、课程设置调整、校企合作“实验班”开设等方面作出了共同的探索与尝试。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强化,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特色日益凸显。
财务管理与资源整合优化改革:破粗而松,立细而实、紧而准
财务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。针对以往粗而松的财务预算管理, 2017年初,学校革新预算编制方法,紧运行、保重点、促发展、重绩效,“把钱用在刀刃上”。新方法实施以后,大到基建工程、小到一个校内课题立项,都由专人进行核算。仅2017年就压缩行政运行等经费近千万,投入核心指标建设等发展经费增幅达92%。
如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?学校想方设法节流,健全项目库制度,推进教育成本核算管理,优化资源配置方式……校领导办公室、会议室的桌椅、沙发掉漆、破皮,按常规新买要20万元,学校花了不到一万元修补如新。腾出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,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效益。
制度体系改革:破传统滞后,立应用型、现代性
实行综合改革以来,学校以《湖南城市学院章程》为统领,逐步建立完善了现代大学制度体系,党委会、校长办公会审议出台或修订制度性文件58个。
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方面,出台或修订了学生管理、学生奖惩、学籍管理、违纪处分、学生申诉处理、学生学科竞赛、学生出国学习实习等一系列办法;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,出台或修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、青年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等一系列实施方案;科技服务创新方面,出台或修订了智库建设与运行管理、科研项目管理、知识产权管理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办法;基建后勤、招投标及合同管理方面,出台或修订了合同管理、采购与招投标管理、基建管理、维修管理、基建修缮工程变更、鉴证管理等一系列办法……制度笼子被牢牢扎紧,决策议事程序愈加规范。
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,进一步强化了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,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小组负责制和内部治理结构,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领导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,也为综合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。
“思路的清晰,目标的确定,改革的推进,给学校带来新的变化。社会认可度提高,排名有所靠前,职工待遇得到改善,改革发展的成效正在显现,但离我们的既定目标还有差距。” 校长李建奇说。
全面实施综合改革以来,学校项目平台增加,办学规模扩大,管理效益显现,校园作风转变,核心竞争力增强,应用型特色日益凸显。
新增国家自科基金13项,立项数及资助经费数在湖南省以“学院”命名的学校中均排名第一;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、省级工程中心3个,新增博士后流动站、国家级众创空间,在省内同类高校处于前列;校办产业年产值突破2个亿;学生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68项;今年入校新生净增近720人,创历史新高;财务预算大幅精简,人力资源配置优化,教学用房集成……
回首过去,展望未来,党委书记罗成翼深感任重道远。“一年多来,我们敢于绘梦,勇于追梦,在建设‘城市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’征途上,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。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朝着梦想奋进,不久的将来,一定可以圆梦!”